od体育官网-绿军将帅发表热议看法,球员表现再次引发全员讨论
巴玉华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,她在80多岁高龄时出版了一本书,书名为《家在常德》。
她的父母在1909年至1946年在常德做传教士,她和她的哥哥姐姐都在常德出生长大。1988年,她们姐妹将父母的骨灰从美国带到常德安葬在了柳叶湖畔,她说她家在常德的确真实不虚。
在我看来,这不仅是一本家庭回忆录,还是一本外国人眼中1909年至1951年的常德风云史。作者以常德历史大事件为经线,以当时居住在常德的传教士活动为纬线,缀以个人亲历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旧常德。
1
“从桃源开始,所有一切都毁于一旦”
1909年至1949年的常德,时局动荡,兵匪出没,水旱灾害频繁发生,特别是日军侵华给常德带来深重的灾难。这本书大量运用了传教士罗感恩、涂德乐、巴天民尚未发表的回忆录,准确记载了常德遭遇的那些事。
上世纪20年代中国军阀混战,常德也不能幸免。
一会儿南方军从津市集结向常德城进发,这些士兵手拿长矛和竹篙当武器,一会儿北方的部队来了。
上半年是四川的部队,下半年又是贵州的部队。
有个裹红头巾的“精神部队”在常德城待了3天,洗劫了教堂学校商店。一遇战事城门每天只开一个小时,有急事的人只好通过河街和下南门爬城墙搭梯子进到城内。
最苦的还是那些被抓去当苦力的百姓,如果他们没照着命令做就会挨枪子。长官有时会用脚踢士兵,士兵则踢苦力。
1909年,常德发洪灾,常德及周边6个地区生暴乱。
1921年,常德大旱,收成不及正常年份一半,救灾的粮食在运输途中频遭土匪抢劫。
物资匮乏,人们吃草根、野菜和有少量苦荞混合糠饼的石头样的东西度日,山上被挖得光秃秃的。
1931年至1935年,5年内发生4次大洪水,河堤崩溃,水淹城内一个月不退,因饥饿引发抢劫。大水过后,霍乱痢疾瘟疫流行。
2
常德的灾难在日本军侵略战争中到达顶点
1938年,上海武汉失守,大量难民涌入常德。日军飞机轰炸常德。他们除了疯狂地扔下炸弹和燃烧弹,还从低空对街道和房屋进行扫射。
1939年6月19日,巴天民从邮局回家,突然听到桃源方向巨大的爆炸声,很快飞机出现在常德上空,9架一组,两组飞来。
巴天民在日记中写道,“炸弹在主要商业中心爆炸了,燃烧弹和烈性炸药纷纷投下,常德城瞬即变成一片火海。”
23日这天,日军轰炸的故伎重演,在房顶上刷上加拿大、美国国旗的教会房子也未能幸免,8名传教士试图救火,打井水的绳索都不堪重负断掉了。
30日这天更为惨烈,日军飞机在早上6点半飞抵常德上空轰炸,正是人们准备逃离城区去乡下避难的时候,1000多人被炸死炸伤。
常德细菌战、常德会战完全毁了常德城。巴天民在写给女儿的信中描述,“从桃源开始,所有一切都毁于一旦。你无法想象所有这一切被毁坏时的样子。现在的常德白天看都是一个被废弃的城市。”
3
把生命留在中国的不止罗感恩一个
在这样的环境中,有10多位像巴玉华父母一样的西方传教士先后在常德生活了近50年。
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早年的活动是一个敏感的话题,我无意去对他们做什么评价,只是好奇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他们为什么没有离开。
他们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遣来到中国,大多数来时是20岁左右的年青人,回本国时则多是退休年龄,有的把生命献给了这里。
他们在常德修建了湖南省的第一座西医医院广济医院,办起了常德懿德女校和竣德男校,也许他们组织的战略目的是文化入侵,但就他们每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个人来说,你不能不肃然起敬。
书中大量篇幅述说巴玉华父亲巴天民、生母爱格丽斯、继母柯德芬,及罗感恩、涂德乐、金克斯、查四维等外国传教士在常德的工作和生活。
那时候的中国交通十分不便,从美国来中国要经过两个月的海上航行到达上海,再从上海来常德需要三个星期的辗转。
爱格丽斯来中国的第一站在贵州旁海,她从扬州出发到达镇远花了两个半月时间,却认为这是一次愉快的也是惊心动魄的旅行。
罗感恩是广德医院(现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)的创始人,也是洞庭湖大肚病病源——血吸虫病的发现者。
那时常德人生孩子都习惯在家里生,而且避讳男人,于是他经常带着他那个学护理的夫人一起到产妇家中,由夫人在内屋接生,他则在隔壁房间口述指导。
广德医院
1919年12月,罗感恩在一次出诊中为冯玉祥将军患精神病的舅子看病,被病人枪击身亡。
罗夫人在巨大的悲痛中还坚持为病人治疗了3周,并拒绝了冯将军的巨额赔款。
冯将军又将这笔钱寄给罗感恩在美国读书的儿子,钱还是被退了回来。他说,我和母亲都认为父亲是殉道殉职,是完成他救死扶伤的使命。
把生命留在中国的不止罗感恩一个,爱格丽斯在1921年送儿子赴烟台读书返回途中染上霍乱客死在镇江。
查四维夫妇在抢救被日军空袭弹点燃的房子时不幸丧生。
他们的生活态度也与中国人明显不同。
尽管工作十分繁忙,他们仍在广德医院的空地上种玫瑰种草莓,一有时间就动手做喜欢的美食,打果酱做甜品。
凡遇圣诞节、感恩节,他们必定排演节目,组织聚会,营造欢乐气氛,哪怕是逃难途中都不放弃。
1935年圣诞节,常德战事又起,地方官要求所有外国人撤离常德,巴天民等4个家庭带着两个即将临产的孕妇租了3条船。
伴着密集的枪声,有的人从9米多高的城墙上爬下来登上船。行至汉寿附近,因水浅,船漂浮在被沉闷泥桨包围着的水面上。他们还在船上紧急接生了一个小男婴。
一个短暂的间隙,40多个人居然在这船上举行了一个圣诞晚会!
没有圣诞树,巴天民就找来一块绿毯子顶在头上,伸出两手扮成一棵圣诞树,毯子上用大头针挂上给孩子们的圣诞礼物。
涂德乐医生找来一套红色睡衣扮成圣诞老人,为孩子们送圣诞礼物。大家在船上唱圣诞赞歌,讲故事,用搪瓷脸盆装着的圣诞“点心”在孩子们中间传递。
这个圣诞节让当时只有12岁的巴玉华终生难忘。
这本书中还有一些珍贵的照片让我们得以见到旧常德一角。
七里桥、德山、沅江行船、太阳山道观、广德医院一角、懿德女校等,都给我们勾画了一个旧常德的轮廓。
那些历史人物就像那个时代的黑白默片一样,配上巴玉华特有的平缓叙事的“画外音”,向我们述说着那些年的常德往事。
感谢巴玉华,也感谢湖南文理学院青年老师李楠芳的翻译,让我们看到了这本好书。
编辑:刘源
图片来源网络
审核:李雪芹
【声明:内容原创,如需转载请联系常德晚报公众微信号,经后方同意授权后,可以转载并请标明出处】
关于我们
若有报料、互动
请拨打热线电话或加群
报料电话:18973610736
报料QQ群: 466146727
商业广告合作
运营:何治民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